您当前位置:

首页 营销资讯

连给钱都失效,还能怎样唤醒用户?

连给钱都失效,还能怎样唤醒用户?

2021-03-30 • 阅读

如果你问我,有什么办法能让产品的价值快速翻一番?我会告诉你:   从“老用户”入手,提升用户活跃度(促活)。   是的,绝大部分产品都沉淀着相当比例的“准流失”用户,即,使用产品的频率低于正常频率。   比如对于工具类、社交类、运动类、阅读类、电商类应用,用户几周甚至一两个月登录一次。   通常,拉新用户的成本是挽回“准流失”用户的几倍。很多企业确实意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,也付出了“唤醒用户”的预算及行动。   早期的时候,任何一点的用户激励都能收到不错的效果,比如登录抽奖、双倍积分、代金券、补贴等等。   遗憾的是,时至今日,这些投入却往往沦为了……我们每个人手机中的“骚扰”短信(或者没人理会的Push推送)。   例如,你一定会很熟悉下面这些我刚刚从自己手机中摘录的部分典型: “【XX产品】会员享特权,积分赚翻天,本周X会员日……” “【XX产品】X周年庆,全场低至五折……” “【XX产品】亲爱的XX,您已入账10元现金券……” 甚至还有…… “【XX产品】亲爱的用户,您已成功入账1000元白银……”   基本套路都是找个“噱头”让利用户,一言以蔽之:“物质激励”。   甚至,当激励度过高时,还会吸引大把“占便宜”用户(薅羊毛党),我们还要费尽心思防止这类损失。   那么,近年来,我的打开率是多少?   “0”   我相信大部分企业是真心在“让利”给用户了,然而,作为一名用户,我是真的无感啊… 有过一定运营经验的人都明白,时下用户促活是越来越难,越来越难……   是的,作为运营人,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:热脸贴在冷屁股,赤城真心换白眼。   你的委屈我懂,但用户不懂,也不想懂。  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   我们能否换个完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这类难题呢?     一、心理免疫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   人类为了应对“痛苦、创伤、挫折”等负面情绪进化出了一整套的“心理免疫系统”,这套心理免疫系统虽然能保护我们从负面事件中快速恢复过来(所谓“时间能抚平一切伤痛”就是这个在起作用),然只要是硬币就有正反两面,其负面效果就是:   我们对持续规律的“好事”也很容易习以为常。   大家回忆下,我们人生第一次工资到账时的心情,那个甜蜜啊……也许今日你工资已经比当时涨了好几倍,但当年那兴奋喜悦的心儿却早已不复存在。   是的,所以,前面提到的物质激励,在常年的轰炸中使用户感到疲劳了,随着刺激频率的上升,给用户带来的愉悦奖赏也急剧下降。  

  那么,连“送钱”都没有效果,难道“不花钱”还能折腾出什么效果么?   能。   我们稍微深入思考下,就会悲伤的意识到——物质激励最大问题恰恰在于:   不把用户当“人”看。   比如,你会跟你的女性朋友说:“周末陪我逛街吧,我给你一百块”么?   当然,企业并非故意想要讥讽用户,他们仅仅是没有意识到。   这也是李少加一直批判那些缺乏创造性思考、盲目跟风补贴的各路人马的原因。  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就总结过: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。   当人们满足了生存所需的基础物质需求之后,你压根没法想象人们为了维持作为“人”所特有的“自尊”(即自己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)愿意付出的代价之大。   这本身就是巨大的人性需求。而且尚未被很好的满足。   而这,就是我们运营人作为唤醒“准流失”用户的高效武器。   既然我们是社会人,那么,就让我们从社会的最明显特征——“群体”入手,看看如何开辟一条唤醒用户使用产品的崭新大道。   btw,以下思路同样适用于活动策划、市场营销产品需求规划等     二、用户促活:唤醒用户的“内群体”特征  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,当我们向其他人介绍一个朋友时一般会怎么说?   我想,只要是个正常人,大概都不会这么介绍:   他叫小明,是一个活了25年的雄性黄色人种,出生于北纬22.3°东经114°的地方,拥有高级智能,靠编写软件代码谋生。   反之,我们一般会这么说:这是我朋友小明,他是90后,深圳人,是一名程序员。   我们留意下“90后”、“我朋友”、“深圳人”、“程序员”这些字眼,其实它们每个词都代表着特定的“群体”。   是的,当我们在描述“我是谁”的时候,首先就预设了多个群体的存在,比如民族、籍贯、性别、学校、时代、专业、职业等等。   如果我们不隶属于任何一个“群体”,我们甚至无法定位“我是谁”。   哪怕真龙天子也不例外。   比如,宋徽宗(1082-1135)的所属群体可能是这样的:  

  换句话说,我们每个人自出生起就会履属多个不同的群体,我们会把同一群体中的人看做“自己人”而非“陌生人”。   不难想象,对于特别亲密的同一群体的人通常可以共享彼此的“物质财富”(比如一个小家庭群体),同时,几乎所有群体都能同享特定的“精神财富”。 这被称为社会统一性理论(social identity)   比如,朋友给你介绍对象时,对方很欣赏程序员聪明、老实的特点,这时候你会猛然为自己是一名“程序员”而自豪;   又比如,高考前,校长会说,你们这一届是我教过的最厉害的一届,这时候,你会为自己是“这届学生”的群体而自豪(其实校长跟每一届的人都这么说)。   扯了那么多“群体”的概念,那么,它对我们的运营策略有什么用呢?   它很容易唤醒用户的集体荣誉感,或者说得更赤裸一点,能让用户通过共享内群体(in group)的优势来获得“积极的自我评价”。   比如,学生时代,我就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   那会我跟班长同桌,每次足球赛之后,班主任都喜欢跟班长询问比赛结果,只要踢赢了,班长会说:我们赢了! 但如果我们踢输了,班长会回答:他们输了……(班长是啦啦队,没参与比赛)   类似的“内群体效应”还非常多,比如以前网上流行的段子:   广东人眼中的中国地图:  

又比如,春节返乡跟老同学相聚时,大家应该会莫名的对位于同一城市的老同学产生莫名的亲切感,哪怕学生时代不是很熟。   又或者独自出差在外地时,或者国外旅途时,对自己的“异地身份”会特别的敏感,如果他们对“中国人”评价高,你就会涌现出自豪感。   总之,我们的社会同一性越重要,我们就越强烈地感受到对内群体的依恋。   当我们的“内群体”身份被唤醒时,我们会以群体为荣耀,非常愿意遵守群体规范,尤其是为群体做出贡献。   比如:为了部落  

这是我们运营人的发力点,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重新思考,如何唤醒用户的内群体属性,进而使用产品:   (1)存在哪些情况,可能唤醒哪些群体属性 (2)哪类群体属性能与产品的某个功能结合起来 (3)思考唤醒用户内群体属性的最佳时机,进而转化成运营策略   比如,对于在校学生,我们的“学校”群体属性,或者“专业”群体属性,甚至“学年”群体属性均很容易唤醒。   那么这类“群体”属性有哪些特点呢?最典型的就是年轻人的“竟比心”。   这个时候,跟“竞技”有关的产品就可以好好发挥了,比如运动类产品、阅读类产品等等。   例如,运动类产品是不是可以考虑推出:“高校跑步总里程竞赛活动”。(思路示例)   比如,每天更新各区域大学的总里程排名并进行提醒,诸如对沉默用户弹出提示:   “XX科技大学以绕月球三圈的跑步总里程获得了第一名,你的学校排第几呢?”   这样,对于该区域范围的大学生就很容易为了学校排名使用产品。毕竟,也只是顺手的事儿。   又比如,周末休息时,我们的“家庭群体属性”很容易被唤醒,我们会对“关爱保护”家人的信息特别敏感。   这个时候,跟“亲子”有关的产品就很容易发挥,甚至,跟公益能沾上边的产品也可以发挥。   比如,共享单车是否可以换个思路,考虑Push:   “您的爱人与孩子值得呼吸更好的空气,骑行减排,就在身旁”  

这比什么“充值100赠送210”之类赤裸裸的刺激好多了。   除此之外,层出不穷的各类热点事件都可以显著唤醒用户的不同“群体属性”。   比如“高房价热点”话题,容易唤醒“中产阶级群体”或者“无房群体”属性;   又或者“求职跳槽季”话题,容易唤醒“职业群体”属性等等。  

以上就是本站关于 [连给钱都失效,还能怎样唤醒用户?] 的详细介绍。

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或需求,请【立即咨询】客服或添加 VX:19008205409 由我们的专业顾问免费为您解答。

此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相关标签:

全国统一客服热线(7X24)

19008205409

邮 箱:2880605093@QQ.com

网 址:www.zq-mall.com

Q Q:2880605093

Copyright © 2021-2022鱼爪多媒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6020933号-1

客服邮箱:2880605093@QQ.com 或致电:19008205409